Prose_致明理的一封信
明理:
认识你已有大半年了,虽说年龄早你两岁,但你的身高反过来高我两米,站在一起,反让我生出淡淡的惆怅感。姑且自慰,长江后浪推前浪,一代更比一代高。
尚记得第一次见你,是来工大自习,中午吃饭向我寻饭卡。之前回六中看老闫的时候,恍惚记得和你见过,但终归没有一对一的唠嗑,有印象的见面不过一次罢了。但朋友之交,大抵是不在意相聚次数的,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,确是有些道理。我有时想,古时其实和现代都市没什么大的区别,朋友间聚少离多,如花美眷青丝化白发,几千年来,人的本质没什么改变。与古时好些的是,网络连接了异地的朋友,朋友圈也可以看看朋友最近在干嘛,在朋友圈偶尔点个赞,心里挂念一下也很好。
今天看到你以我作为主题的周记,固然是逃避老闫作业的挡箭牌,但心中多少也有些欣喜,周记把我夸了很多,不足的地方一笔带过,这欣喜之余,多少也有些不好意思。
恍惚毕业已一年多,蒋个儿也从高二升到了高三。高中时光很是宝贵,一分一毫都足以让今天的我留念,老闫在快毕业时跟我们说过:“以后无论如何,你们是没有机会听我讲课了。”有些话虽说老套,但过来人确感触很深,要珍惜拥有的现下。
来谈谈学习吧。现在的教育制度推崇着成绩至上,总是搞些排名,到了高三后期,两周一次大考、一次排名。“未经历过高三的人,不足以谈人生。”多少是在说这种承受着一些巨大的心理压力,为提高成绩拼尽全力,严重点甚至说,事关命运的走向,谁又敢轻言放弃。
固然,这些成绩与排名很是重要,乃至高考成绩很重要,但要紧的依旧是勿忘初心。成绩与排名、大学的平台,终归只是达成目标的手段,断不可被之枷锁。黑塞在《德米安》里探讨过类似的问题,“成为自己是艰难的。”
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?
在临高三的时候,谈这些可能会干扰你的复习状态,转而去思考一些无用的人生观,但我觉得花费些时间在这上面,即便牺牲一下短期成绩,仍是有益的,因为这种思考,终归会让个体的奋斗不再那么空洞,而变得饱满。
我恍惚记得当时高三的思考是,为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复兴,我需要更高的平台,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,的确是有些可笑的,但至少那是一个少年人所引以支撑度过艰难高三的动力,即便现在看来这热血与中二的背后是一个与现世脱离的小孩幻想。
我们为什么而活?这个问题旁人是给不出答案的。
大学之后,也许是个人棱角的渐渐磨平,也许是所谓的成长的代价。我常处心积虑地想着如何提高学分绩,计算出国读书需要的雅思或托福成绩,在劝导明理不要被外界的环境奴役时,自己不可避免的也在个人的内心笃信与外界的环境中挣扎,试图寻找一个新的平衡点。但内心深处对个人自由的渴望确实从未熄灭,即便有一天我被世界冷冷拍倒,现在的我也坚信,这将熄未熄的渴望仍旧留存火种。
但大学之后,终归没了当初高中时的感动。明理,我的感受是,高中的时候仍是在全封闭的象牙塔里,大学虽然号称着象牙塔,但当今中国大学,到底只是社会的预备役,唯有高中那段纯真的岁月,那会的愿景,虽然看起来可能不切实际,却会持久温润的温暖着我们的心田。所以,大胆的想吧,想一下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,想一下自己的梦想,想一下自己的未来,想一下自己身上的使命,想一下你内心深处的渴望,究竟是什么?
无论如何要答应我的是,它绝不会是金钱、肉欲、权力与地位,它可以是对知识的渴望,对贫穷的痛心,对传统的继承,对科技的执迷,对生命的热爱,等等一切有关善良、爱、美好的事情。无论如何,勇敢地挖掘你的内心,倾听你的内心,每至夜深人静,思考一下,你想要什么?你为什么要?
这个问题,是值得一生去思考的,而现在的思考,大概会使我们的一生,得以有别于庸碌的一生的开端。于哈尔滨和兴路。
誉腾 敬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