托克维尔. 论美国的民主(上卷)[M].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,2015.
今日有空,整理了去年的笔记。时隔一年,思考的东西已有很大变化,在整理时我以括号为整理笔记时的考虑,未加特别注明者是去年的原文。少年人的转变往往很快,等明年若是整理,考虑的东西又不大相同,括号也要换成了别的符号加以区别了。2016.9.17 于和兴路

Read more »

《纵囚论》

唐太宗纵三百死囚,约期复归,故上下交相贼已成此名也,欧阳修一语中的,“不立异已为高,不逆情以干誉。”此法治之精神,为人之道也,而今亦大有裨益。

Read more »

在生活中,我们时常会困惑我们为什么会那样想,又为什么会那样做,社会学用一个包容性的视角,或者说Big Picture的视角,为我们解答。我很喜欢作者Witt的比喻,宏观是全景分析,微观是近距离的体悟我们与他人之间关系。社会学试图理解个体与集体层面的关联、个体与世界的相互影响,社会学是一种生活方式。

Read more »

马克斯·韦伯, 阎克文译.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.上海人民出版社,2010.
深夜听不列颠的民谣,却写这篇书名看似很严肃的笔记,有些不伦不类。
我读的阎克文译本,应是译作中上乘,但文字仍有些晦涩。我有时会固执地认为,在韦伯的笔下,他的文字好像是藏在阴郁里的一行行诗歌,需要人生寂静时,才能听到这些文字背后的呼吸声。韦伯无疑是一位狂想家,倔强且孤独得整理大千世界的宗教脉络,从中国到印度,复到犹太,诸世界宗教后,成就了他的《经济与社会》。那些段落的注释里夹着注释,他的后半生也套着前半生,直到他溘然长逝,剩下了几千页未尽手稿,令人惋惜,亦是古典时代的退场。
我的十八岁还很难触及韦伯阴郁后的力量,但他如迷宫般的天才构想里,予我智识以深度,在这些加尔文宗、资本主义等历史线索的幽微处,我们能够接近韦伯的孤独,理解新教伦理何以成为了时代的经典。

Read more »

韦伯的《以学术为业》,当是我上大学一年以来,感悟最为深刻的文章。尽管翻译过来有些拗口,但一些难懂的章节,在反复读了三四遍后,终归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,而有太多感动。学术与科学,到底于个人的生命有着什么作用?在韦伯的时代,反理智化的浪潮席卷了当时的德国青年,崇拜领袖,追求体验,而韦伯的《以学术为业》也即是针对这一时期的思潮所作的演讲。而于今日的青年,这种体悟到底是没有过时之说,依旧大有助益。
前天从图书馆借来《学术与政治》,《以学术为业》一文的笔记便在昨日洋洋洒洒写了八页,于此作了简单的整理校正。正文之中的小标题,则是我稍显主观的划分。是文于我自己为体悟的总结,也希冀于后读者,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借鉴。2015.9.16 20:30 于哈工大

Read more »

写在随笔前面

戴季陶先生在日本生活了四年,而这本《日本论》撰写发表于1928年,这七十余年前的研究,当可谓对时局把握的极为精准了,于今日日本何以发展如此,颇多启示。
研究日本文化,更为著名的是本尼迪克特的《菊与刀》,但惭愧的是未曾读过,觉得相比于译本,总应该是中国人写的论述更为亲切,便从戴季陶先生的日本论开始读起。

Read more »

写在随笔前面

蒋百里先生写的小册子极薄,文尾又以仙人老者作结,颇有志怪小说的味道。此文于1938年出版,为黄埔军校丛书之一,遥想七十余年前,黄埔学生翻读此书,而我现在也捧着这本小书,有些感慨。是文的内部每节又已划分结构,且读且思,两、三小时即能看完。
其中第六节、第八节要害,即《军人思想之变迁》与《财政经济》两章,述农民军人与垄断财阀政党之关系,以之窥视日本转为军人执政走向之原因。余者泛读了解即可。每节作者既已有划分,不再赘述,我划分了全书除应当精读的六、八两节外的十节,五大方面,供后读者参考。附录第六节与第八节。

Read more »

2015.9.2 启程

上午九点起床,下午四点乘车。同行是父母、舅家三口、二姨两口与外祖母。去兴城是长辈的突然决定,9月1日下午,家里告诉我要去葫芦岛度假几天。我之前是不知葫芦岛的,便在1号晚上简单查了一下,发觉葫芦岛历史很有趣。

Read more »

钱穆.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[M]. 九州出版社, 2012 (1952).
钱穆的这本书是很薄的册子,我以起首的汉代一节为要,唐宋明清则因琐事未及整理了。

Read more »

序言

中文版自序。年龄愈大,欲觉为内心写作之不易,政党之限制,文笔之难于描摹内心,诸多。
韩文版自序。活着在于忍受,便蓦然想起了林语堂论及的国民性。
日文版自序。文中提及意大利中学生之问题,其深刻,中国学生少有。而文中提及时间于写作的重要性,颇为深刻。一方面为故事,一方面为语言,时间使得句子的细节充满神奇。
英文版自序。此序莫名让我有些,余华于美国的谄媚之嫌。
麦田版自序。大抵无论写作与阅读,都是有益的,一个是为了内心更深处的探寻,一个是为了外界更远处的探寻。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。2015.3.22

Read more »
0%